
8月上旬,中國第二次青藏科考“人類活動曆史及其影響”分隊在格布賽魯遺址實地調研開展綜合科學考察。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神秘的地球uux.cn)據中新網北京9月8日電(記者 孫自法):第二次青藏科考係列學術交流活動第7場——“地質演化與人類適應”專題交流會9月8日在北京大學舉行。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院士主持會議,專家在會上指出,青藏高原是現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演化樞紐,而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至定居,共經曆五個階段。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院士表示,通過對青藏高原考古遺址調查發掘及高原湖泊沉積物研究並結合曆史文獻分析,發現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至定居,共經曆有五個階段:一是古老型智人自中更新世晚期開始對高原的生理適應;二是現代智人於4萬至3萬前開啟對高原腹地的探索;三是末次冰消期以來的氣候轉暖時段,細石器人群向高原大範圍擴散;四是粟作農業人群在5200年前進入高原東部低海拔河穀地帶,在4800年前開始定居在高原東部海拔3000 米以上區域;五是3500年前麥作農業傳入和牧業經濟發展助力人群大規模定居高海拔區域。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部長宋長青教授說,通過對青藏高原過去兩千年族群空間行為,以及與中國東部地區衝突、和平及移民等重要事件分析,探討曆史時期青藏高原與中國東部族群地緣行為與氣溫變化的內在聯係,結果顯示:在溫暖時期,青藏族群在高原內部形成較穩定的強大勢力;在溫度波動時期,會有部分族群遷出青藏地區;在寒冷時期,主要與東部往來的青藏族群會在青藏高原邊緣成立割據政權。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研究員指出,根據青藏科考最新取得的化石證據和研究結果,發現許多哺乳動物、魚類、鳥類和植物在不同地質時期起源於青藏高原並向世界各地擴散過程,青藏高原已成為現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演化樞紐。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的強烈隆升深刻影響高原和周緣的氣候環境與生態係統,對生物演化產生強力驅動。古人類在亞洲、歐洲、非洲之間存在多次多方向的“穿梭擴散”事件,表明亞洲是人類演化之“匯”,後續可通過譜係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如何影響古人類在亞洲的演化。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張進江教授的研究聚焦“阿爾金-祁連-河西走廊”組成的高原東北緣,揭示構造作用、青藏高原隆升與環境演化相互耦合作用。他說,圍繞敦煌盆地、阿爾金和北山構造帶、三危山斷裂等重點構造板塊,通過沉積特征、沉積年代學研究已重建敦煌盆地第四紀古湖泊分布圖,利用物源分析方法,可闡述青藏高原構造活動與古湖泊演化協同作用,揭示全新世晚期青藏高原東北緣湖泊的荒漠化過程。
中國科技部戰略規劃司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啟動實施5年來,堅持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聯合研究,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入探究地理環境對曆史文化形成延續的影響,對實現重現地球“第三極”演進曆史、刻畫“世界屋脊”形成演化過程、理解高寒文明演變曆史、闡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此外,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務實施過程中,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高校作為科考隊伍的重要組成,也充分發揮學科和人才優勢,牽頭和參與重大研究項目,並取得一係列突破和成果。
相關:第二次青藏科考“地質演化與人類適應”專題交流會舉行 人類向高原擴散至定居經曆了五個階段
(神秘的地球uux.cn)據科技日報(記者 劉垠):8日,第二次青藏科考係列學術交流活動第7場“地質演化與人類適應”專題交流會在北京大學召開。科技部、中科院、北京大學、中宣部等單位和科考隊員代表參會。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院士介紹,通過對青藏高原考古遺址調查發掘及對湖泊沉積物和曆史文獻的分析,發現了人類向高原擴散至定居的五個階段:古老型智人自中更新世晚期開始對高原的生理適應;現代智人於4萬—3萬前開啟對高原腹地的探索;末次冰消期以來的氣候轉暖時段,細石器人群向高原大範圍擴散;粟作農業人群在5200年前進入高原東部低海拔河穀地帶,在4800年前開始定居在高原東部3000米以上海拔區域;3500年前麥作傳入和牧業經濟發展助力人群大規模定居高海拔區域。
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部長宋長青教授表示,通過對青藏高原過去2000年族群空間行為,以及與中國東部地區衝突、和平和移民等重要事件信息的分析表明,在溫暖時期,青藏族群在高原內部形成較穩定強大的勢力;在溫度波動時期,會有部分族群遷出青藏地區;在寒冷時期,主要與東部往來的青藏族群會在青藏高原邊緣成立割據政權。
圍繞科考最新取得的化石證據和研究結果,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研究員介紹了許多哺乳動物、魚類、鳥類和植物在不同地質時期,起源於青藏高原並向世界各地擴散過程,青藏高原成為現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演化樞紐。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的強烈隆升,深刻影響了高原和周緣的氣候環境與生態係統,對生物的演化產生了強力驅動。在亞洲、歐洲、非洲之間存在多次多方向的古人類“穿梭擴散”事件,揭示亞洲是人類演化之“匯”,通過譜係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影響古人類在亞洲的演化。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張進江教授說,課題組圍繞敦煌盆地、阿爾金和北山構造帶、三危山斷裂等重點構造板塊,通過沉積特征、沉積年代學研究重建了敦煌盆地第四紀古湖泊分布圖,利用物源分析方法,闡述了青藏高原構造活動與古湖泊演化協同作用,揭示了全新世晚期青藏高原東北緣湖泊的荒漠化過程。
據介紹,五年來,第二次青藏科考堅持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聯合研究,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入探究地理環境對曆史文化形成延續的影響,重述了“第三極”演進曆史,刻畫了“世界屋脊”形成演化過程,改寫了高寒文明演變曆史,闡釋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演進格局。
相關:探秘地質演化與高寒文明 第二次青藏科考取得係列研究成果
(神秘的地球uux.cn)據新華社(記者 張泉):青藏高原東北緣第四紀北向生長與荒漠化、人類走上高原和高寒文明發展、走出青藏的生物與征服高原的人類、過去2000年青藏高原族群地緣互動行為與氣候環境的關聯……
記者從8日舉行的第二次青藏科考“地質演化與人類適應”專題學術交流會上獲悉,5年來,第二次青藏科考深入探究地理環境對曆史文化形成、延續的影響,在青藏高原地質演化、高寒文明發展等領域取得一係列突破和成果。
人類是如何一步步走上高原的?高寒文明發展經曆了哪些階段?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院士帶領團隊,通過對青藏高原考古遺址調查發掘,以及對湖泊沉積物、曆史文獻的分析,發現了人類向高原擴散至定居的五個階段。
五個階段先後為:古老型智人自中更新世晚期起對高原的生理適應;現代智人於4萬年前至3萬年前開啟對高原腹地的探索;末次冰消期以來的氣候轉暖時段,細石器人群向高原大範圍擴散;粟作農業人群在5200年前進入高原東部低海拔河穀地帶,在4800年前開始定居在高原東部3000米以上海拔區域;3500年前麥作傳入和牧業經濟發展助力人群大規模定居高海拔區域。
與此同時,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部長宋長青教授團隊研究發現,過去2000年間,青藏高原族群與中國東部族群的地緣互動行為,與氣候環境變化存在關聯,並對這種關聯的具體情形進行了深入分析。
青藏高原的隆升和環境演化過程是怎樣的?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張進江團隊聚焦“阿爾金-祁連-河西走廊”青藏高原東北緣,開展了深入研究。
團隊圍繞重點構造板塊,通過沉積特征、沉積年代學研究,重建了敦煌盆地第四紀古湖泊分布圖,利用物源分析方法,闡述了青藏高原構造活動與古湖泊演化協同作用,揭示了全新世晚期青藏高原東北緣湖泊的荒漠化過程。
青藏高原的隆升對全球動植物演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研究員介紹,科考最新取得的化石證據和研究結果表明,許多哺乳動物、魚類、鳥類和植物起源於青藏高原,並在不同地質時期向世界各地擴散,青藏高原成為現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演化樞紐。
“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的強烈隆升深刻影響了高原和周緣的氣候環境與生態係統,對生物的演化產生了強力驅動。”鄧濤說。
科技部戰略規劃司有關負責人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堅持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聯合研究,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入探究地理環境對曆史文化形成、延續的影響,刻畫了世界屋脊形成演化過程,重述了高寒文明發展曆史,闡釋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演進格局。